中共台州学院委员会学生工作部(学生处、人民武装部、就业服务中心)

书院活动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书院活动 > 正文
山川士性|寻迹游仙:东湖、巾山站 ——循“王”者足迹,绘时空舆图
2025-07-16 返回列表

 

7月13日,广文书院寻迹游仙实践队赴台州市东湖、巾山两地开展人文地理研学活动。本次实践以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《五岳游草·台中山水可游者记》《广志绎》等著作为线索,循着王士性的诗意足迹,丈量山水间的历史厚度,通过实地勘察与文献互证,探寻地理环境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。

东湖揽胜:水韵地理的诗意解码

实践队首先抵达北宋时期始建的东湖,队员们对照王士性《五岳游草》中“广袤百顷,堤分内外”的记载,重点考察樵云阁等核心景观。清代刘璈主持修建的九曲桥以五折迂回连接湖心亭,桥体结构与《广志绎》所述“宁、绍、台、温连山大海,是为海滨之民”的生存智慧形成空间印证。

1F99D

东湖

在骆临海祠,团队结合浮雕碑刻与《讨武檄文》文本,分析王士性“山谷之民”气节论的文化渊源。樵云阁的四层木构建筑及题诗石刻,为队员们解读王士性“人地相融”思想提供立体视角。

巾山探微:山岳文明的哲学凝思

随后,实践队转赴巾山,见巾山如青鸾振翅,双塔凌云。王士性曾以“秀色可餐”盛赞巾山,其《广志绎》更将地理哲学凝于笔端:“两峰古木虬结,云黄华仙人上升落帻于此”。这座仅百米却坐拥四塔的孤丘,印证了其“地不在险,有人则灵”的卓识。

双峰之上,大文峰与小文峰双塔并峙,东塔镇守古城文脉,西塔遥指灵江航枢。而西麓的千佛塔尤显殊胜,作为台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元塔,是一座六面七级砖塔,因整座塔内外共计佛像1036尊,故称千佛塔。

1C179

巾山双塔

王士性所言“山谷之民,石气所钟”,在巾山演化为“塔影镇山河”的集体记忆——千佛塔的密檐收分、南山殿塔的八角形制,这正是解读“地理人格论”的空间文本。

时空舆图:地理基因的当代显影

经过本次实践,队员们明白所谓“循迹”,不仅是追寻先贤足迹,更是破解深藏于山水肌理中的文明密码。那些被王士性洞察的“地理基因”,历经岁月沉淀,已演化成当代台州人“山的坚毅”与“水的灵动”双重特质,而这也是东方地理学“观象授时、以地鉴人”智慧的永恒魅力。

37BF9

实践队合影

循“王”者足迹,绘时空舆图。这场穿越时空的地理对话终将落幕,但王士性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治学精神,如巾山晨钟,久久回荡在书院学子的心田。

 

文:喻泓博/图:寻迹游仙实践队、黄廷美/审核:杨启富、余伟峻/责任编辑:陆奕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