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共台州学院委员会学生工作部(学生处、人民武装部、就业服务中心)

学涯成长
学涯成长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学涯成长 > 正文
【学业优秀典范】耿茂萍:专业第一,她上岸浙大医学院附属医院‼️
2025-05-03 返回列表

 

耿茂萍,来自医学院21级助产学专业,专业排名1/45,获“省级优秀毕业生”“优秀团员”等荣誉称号,曾获“省政府奖学金”“校一等奖学金”“众安奖学金一等奖”“紫阳奖学金三等奖”等各项奖学金。参与校园比赛获得“词王争霸大赛二等奖”“助产技能大赛二等奖”等。她用汗水浇灌收获,用努力成就梦想,已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护理岗位拟录用。

大学四年匆匆,却十分充实,耿茂萍根据自身条件情况合理安排时间,规划任务,在学业上多次获得省政府奖学金、校一等奖学金等荣誉。她将时间进行合理分配,结合任务、场景以求效率的最大化,总结起来有以下三大学习方法。

空间折叠法讲究任务分层压缩。她把全天任务按场景分成三大模块——4小时图书馆时间,主要用于深度学习;教室间隙时间,用来处理碎片化任务;宿舍时间,则可以集中处理需要与同伴协作完成的事务。这样单场景内只专注同类任务,大大减少了思维切换的损耗。能量适配法强调与生物钟波段匹配。她先绘制个人精力曲线,早晨6-9点脑力最佳时专攻高难度科目,比如生理学、病理学和生物化学;午后倦怠期就用15分钟微运动加咖啡因提神,再学习中等难度的妇科护理学、内科护理学等;到了傍晚,大脑经过一天高强度运转,更适合轻松学科或复盘当日所学。动态复盘也是耿茂萍每天都会做的事。每到晚上结束了一天的日常,她都会对照“计划-成果”表,看任务完成了多少,但她并不会因未完成任务焦虑,而会去分析原因,看是任务超载还是能量分配不当。每到周日,她就会重新调整时间模块,像升级打怪一样不断优化策略。

作为一名来自医学院的学生,她突破“死记硬背”模式,学习构建结构化记忆、临床思维渗透、实践反哺理论的三维体系,努力将知识融会贯通。耿茂萍擅长将晦涩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清晰的思维图谱,用3D建模的方式在脑海中构建知识框架,形成结构化记忆。每次处理病例,她都会严格遵循“评估-诊断-计划-实施-评价”的闭环流程,久而久之,这种系统化思维便内化为专业本能。比如面对呼吸困难的患者,她能条件反射般地联想到潜在的跌倒风险,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。

在临床思维训练中,她会积极参加课堂案例情景演练,通过角色转换来全面剖析病例——时而以医者视角诊断病情,时而以患者角度体会痛苦,时而以质疑者姿态寻找漏洞,培养了多角度思考的能力。在高仿真模拟病房里,当监护仪突然报警提示血压骤降,或是出现过敏反应时,她总能沉着应对,快速切换决策模式,妥善处理病情。在临床训练后,她总会用思维导图对比不同疾病的护理重点,比如将糖尿病与甲亢患者的饮食管理要点并列分析,在差异中把握精髓。临床实践中,她坚持用“现象-原因-收获-改进”的黄金模板记录每一个病例。每当遇到操作困惑,比如术后镇痛泵的管理要点,她必定查阅最新循证资料,提炼成简明实用的操作指南。查房时,她总会在心里暗自思考追问:“传统做法如此,但最新指南怎么说?”这种知行合一的求学态度,让她的专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精进。

面对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与高频的技能训练,她虽已逐渐适应这样的节奏,但琐事的堆积仍会带来焦虑与压力。为此,她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,让体育锻炼和放松娱乐成为自己的解药。在学业压力较大的时段,她常常会邀上几位同学:“今天有没有事情,来打球啊!”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运动,促进了多巴胺的分泌,大家尽情挥洒汗水,精力又重新充沛起来,思维也似乎恢复了敏捷。而在紧张的复习间隙,她总会预留10至15分钟进行短暂休整,眺望着窗外的风景,或是走到阳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,将脑袋暂时放空,紧绷的神经在和煦的阳光里被松解,大脑又重新恢复到开机状态。这种适时的放空让紧绷的神经得以舒缓,为后续学习储备能量。

考试结束后,她注重通过社交活动调节状态。或与同学相约探访城市景点、品尝特色美食,用镜头记录美好时光;或在KTV通过音乐释放压力,在合唱中增进情谊。当遭遇自我怀疑或焦虑时,她会和室友们开启畅谈模式,在夜谈中分享困惑、相互鼓励,既有对当下困境的剖析,也不乏对往昔的追忆与未来的展望。

学姐真心话:在这条人生道路上,希望我们都能努力拓宽前行的路,把不可能变成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