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宋绍睿,来自医药化工学院21高分子2班。大学四年绩点均为专业第一。曾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、校一等奖学金、校三好学生、校学习积极分子等荣誉。现已发表SCI三篇。
把握时间(从0到1的关键步骤)
自称是“社恐”的宋绍睿参加的课外活动较少,除学习之外,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实验室。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,他就加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。面对本科学业的压力和科研任务,他需要想尽办法合理利用时间,才能权衡两边。起初他会争分夺秒地往实验室跑,利用成片的时间(比如夜间或是周末的时间)泡在实验室,宋绍睿说:“只有愿意花费时间,才能真正地学到有用的东西。”吃苦耐劳,坚持到底。如果抱着“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”的心态去做科研,首先自己能记住的东西就会非常零散,其次,打心里就不想吃苦,不想花时间学习,那想要在科研之路走下去还是非常困难的。在科研初期,最重要的就是坚持,将学到的东西连贯起来,锻炼自己独立实验的能力。他认为,科研工作,特别是本科生的科研,实际上是一种双赢的形式。“我们需要在实验室里获得成长,而实验室也需要我们来创造价值。”在实验室里,只有表现出热爱科研的态度,才能有机会快速成长,学到更多的东西,才会有机会拥有自己的课题实验,更好地提升自己。
五步学习法(为什么不逼自己一把) 在课业最繁重的大二学年,他依旧能够在实验室做出成果,并获得全专业绩点断档第一的成绩。这是如何能做到的呢?宋绍睿归纳了自己的“学习五步走”。
1.保留良好的学习习惯:作为高中辛苦奋斗拼搏过来的人,最常听到的就是到了大学就轻松了,从高压环境突然放松下来,人是松垮得最快的。那么,为什么不稍微延续一下高中的拼劲,保留下一些学习习惯呢?本质上,学习就是不断重复知识的过程。在课后,可以利用空闲的碎片时间优先完成作业,积极复习学过的知识,而不是到了截止时间才匆匆忙忙地补作业。2.保持清洁的工作环境:在宋绍睿眼里,无论是科研还是学习,干净的工作环境都是决定效率的重要因素。身处于干净整洁的环境中,可以让自己在想走神的时候,目之所及没有其他的“杂质”,手脚不会因为碰触周遭而被吸引注意力,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。3.勤做笔记: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,将知识点写在便签上,贴在显眼醒目的位置,要用到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到,能够深化记忆能力,在脑海中形成留影,尝试在下次碰到的时候先不看笔记。长此以往,知识点就能够更快地记住。同理在科研的过程中,留下实验记录和过程记录也是必不可少的,写多用多了才能减少走弯路的时间,更快地进入状态。4.提前规划,成就感满满:将所有任务集中记录,可以直观了解待办事项,往往会发现任务量并没有想象中繁重。再将每日目标(无需精确到具体时间)张贴在显眼处,每完成一项就标记一项,这样能清晰看到自己的进展,收获满满的成就感。5.积极和老师、学长沟通:科研之路始于积累,没有人天生就会。初入科研领域时,关键是要多与导师交流实验进展,勤问勤做。遇到疑问时切忌盲目推进,应先确认当前成果的可靠性,再讨论后续工作。大二时,宋绍睿所在的实验室坚持每周召开组会,汇报研究进展,这对推动实验很有帮助。此外,实验室安全至关重要。主动沟通能规避许多潜在风险,导师也会特别提醒操作中的危险环节。切记,安全永远是第一要务。
找准赛道比盲目努力更重要
1.找准选题:首先从选题开始,宋绍睿认为,核心思想是要从自身的兴趣出发,精准定位想要研究的问题。在刚进入实验室或课题组时,需要通过几周的扫盲式阅读,浏览专业相关文章,并圈出三个感兴趣的领域深入了解。接着,在导师开会时,他会记录下高频问题,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筛选出可解决的小问题。最后,他建议通过资源匹配表进行可行性评估,根据选题要素,分析自己的优势和需要弥补的短板,确保选题的可行性。2.文献阅读:在文献阅读方面,宋绍睿推荐了“金字塔式文献阅读法”,这个方法旨在从低效囤积转变为知识建构的质变。他建议在山顶层通过阅读综述和高被引论文来把握领域趋势;在山腰层,通过阅读方法文章和经典论文来学习方法论;而在山脚层,则通过阅读同课题组学长学姐的论文来解决具体问题。在充分发挥“金字塔式文献阅读法”的基础上,宋绍睿能够更加系统化地掌握文献内容,避免盲目阅读。3.论文写作: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,他强调从“拼凑文字”到“故事建构”的进阶过程。他建议明确论文的核心卖点,包括解决的问题、使用的创新方法以及突破性发现。在结构上,他会采用“三明治式”分析,找准事实、对比和意义,确保逻辑清晰。此外,优化语言表达也很重要,要避免模糊表述,提升论文的专业性和可读性。
学长真心话:其实科研之路从不是坦途,那些在实验室熬夜通宵的夜晚、那些与导师反复打磨的论文内容,终将在时光里沉淀成独属于你的勋章。科研的浪漫不止在于结果,它还在你俯身探索时,眼底倒映的知识星河;在你与同路人并肩时,那句“再试一次”的默契发言。学弟学妹们,愿你们带着对未知的敬畏、对真理的执着,在属于自己的科研坐标系里,成为永远发光的点,留下属于青春的星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