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宋杰,未来小学教师的陪伴者和引路人
宋杰,教师教育(体育)学院专任教师,目前担任23小教34班的班主任。
宋老师从教以来一直怀揣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,在班主任工作的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情怀,为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。她秉持初心,明确工作定位与原则;落地生根,精心构建班级共同体与完善班级制度建设;不断学习,成为学生学业上的领路人;关注个体需求,让每位同学都能愉快融入大学生活。她的每一项举措都饱含着对学生的关爱与期待,每一个行动都彰显着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。让我们一同走进宋老师的教育世界,探寻她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与思考。
一、秉持初心,明确班主任工作的定位与原则
2023年是宋老师在职读博的第三年,她要承担教学任务、系部管理任务,同时需要完成博士的学业并陪伴两位处于升学关键期的孩子。当学院询问她是否可以承担班主任工作后,宋老师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充满挑战的工作。反思这一‘冲动’的决定,她认为应该归因于自己以下两点的认识:一是班主任工作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契机;二、班主任是为学生做好服务和帮助的重要岗位。因此在接下班主任工作的同时,她随时准备与60位同学风雨与共,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、生活、成长与蜕变。
二、落地生根,构建班级共同体与班级制度建设
宋老师以“以生为本”的理念,着力强化班级制度建设,使其在实践中有效落地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她始终把学生的需求和建议放在首位。在学期初,她组织班级会议,邀请每位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的讨论和制定中。通过这种方式,学生们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观点,还能增强对班级制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。这种参与感为班级营造了良好的氛围,使制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。班级共同体的构建还在于建立班级标识和沟通渠道。班级创建伊始,宋老师组织学生建立了班级公众号,成为班级同学互相认识(每月介绍过生日学生)的平台,班级事务、制度的了解渠道,以及班级的公共日志,增强了班级凝聚力,助力班级共同体的形成。
三、持续学习,成为学生学业上的领路人
宋老师做班主任期间,一直往返温州和台州两地,不断进行教师、学生角色转变,熟知学习上的挑战和问题。一方面她以身作则,认真完成自己的课业学习;另一方面她抓住跟学生交流的契机,传授学习的技巧和方法,鼓励学生自主学习,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,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、节奏。由于宋老师还教授考研英语,平时密切关注考编考研,能够对学生四年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指导,促使学生较快进入学习、探索状态,形成较好的班级学习氛围。
此外,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教育系教师和系部副主任,宋老师从学生入学之初就强调小教的实践取向理念,高度重视学生教师基本功的提升。利用口语、书法等技能课程契机,组建技能训练小组;联系副班主任,跟同学分享技能训练经验;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书法练习,互相交流技巧和经验。在宋老师的引导下,班级成立读书小组,组织读书会,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、形成了思考和分享的习惯。班级学习氛围良好,基本功较为扎实,大一一年学生在学科竞赛也展露头脚。有人参加国家级创新专业项目,有人获得省级竞赛奖项。大一的综合测评中跟平行班相比,三四班的表现良好,两人被推荐申请国家级奖学金。
四、关注个体需求,让每位同学都能愉快融入大学生活
面对60位大一新生,她尽力了解每一位同学,为有特殊需求的同学提供较好的帮助。为了尽快认识大一新生,宋老师第一学年制定了寝室午餐会制度,每周四中午自费邀请一个寝室的所有成员共进午餐。就餐中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,交流他们遇到的问题,回答他们的困惑,讨论大学生活。此外,她还跟在适应寝室、学习或者家庭等方面遇到特殊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,让他们的迷茫和问题在教师办公室、食堂和操场上,通过深入交谈逐渐消解,重新积极投入大学生活。尽管由于时间、精力不足,她感觉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也不无遗憾,但她经常跟同学们说的一句话就是“有问题随时联系我,我都在”,随时准备为每位同学的大学生活提供一份保障和支持。